
0人評分過此書
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拒絕上學的行為只顯露了冰山一角,
它代表著潛存在海洋底下、看不到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激烈的變化!?
近年來,全世界高度發展的國家,都出現了生理毫無異常,
但足不出戶、逃避社會的一群人。他們從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
被稱為「繭居族」。
家人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父母既擔憂又自責;當事人也懊惱自己無法克服對人際互動的恐懼,深受繭居狀態之苦。由於繭居不是疾病,精神科藥物完全無效。心理諮詢、就業與就學的社會支持,以及家人的信任與鼓勵,才是促使當事人脫離繭居生活的關鍵。
作者田村毅為專精家族治療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依據多年接觸繭居個案的經驗,他發現,家族治療是協助繭居者的關鍵方法。他以豐富的案例與平易近人的問答形式,寫下這本幫助個案與其家庭脫離繭居陰霾的實用手冊。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繭居族?家庭的力量為什麼會僵化停滯?該如何活化這股強大的力量?在日本,社會提供哪些資源,協助繭居族走出家門?一向代表權威的父親角色,在親子關係中常位處邊緣,該如何善用父親的力量,鼓舞繭居者恢復自信,步入社會?
家有繭居者,並不絕望,也不羞恥。只要全家動起來,調整家庭動能,就可以幫助繭居者找回力量,自行破繭而出!
拒絕上學的行為只顯露了冰山一角,
它代表著潛存在海洋底下、看不到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激烈的變化!?
近年來,全世界高度發展的國家,都出現了生理毫無異常,
但足不出戶、逃避社會的一群人。他們從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
被稱為「繭居族」。
家人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父母既擔憂又自責;當事人也懊惱自己無法克服對人際互動的恐懼,深受繭居狀態之苦。由於繭居不是疾病,精神科藥物完全無效。心理諮詢、就業與就學的社會支持,以及家人的信任與鼓勵,才是促使當事人脫離繭居生活的關鍵。
作者田村毅為專精家族治療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依據多年接觸繭居個案的經驗,他發現,家族治療是協助繭居者的關鍵方法。他以豐富的案例與平易近人的問答形式,寫下這本幫助個案與其家庭脫離繭居陰霾的實用手冊。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繭居族?家庭的力量為什麼會僵化停滯?該如何活化這股強大的力量?在日本,社會提供哪些資源,協助繭居族走出家門?一向代表權威的父親角色,在親子關係中常位處邊緣,該如何善用父親的力量,鼓舞繭居者恢復自信,步入社會?
家有繭居者,並不絕望,也不羞恥。只要全家動起來,調整家庭動能,就可以幫助繭居者找回力量,自行破繭而出!
- 封面
- 【推薦序】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 推薦語
- 目錄
- 前言 何謂家族治療?
- 序章 繭居族不是病!
-
Part 1 孩子為何會變成繭居族?
-
何謂繭居族?
-
繭居是因為任性、依賴、懶惰嗎?
-
繭居行為為何好發於青春期?
-
青春期的退行現象
-
鬥志(父母引擎、孩子引擎)的轉換
-
【專欄】關掉父母引擎的難處
-
與他人協調
-
【專欄】何謂依存症?
-
繭居是旁人的責任?還是自己的責任?
-
【專欄】繭居族與雙親關係的再調整
-
確保容身之處
-
【專欄】動搖的心
-
【專欄】心理疾病與霸凌
-
有所謂容易變成繭居族的個性嗎?
-
告別「全能的自我」
-
-
Part 2 孩子成為繭居族,不是父母的錯
-
家庭的「心結」
-
【專欄】家庭肩膀僵硬理論
-
繭居族是家人造成的嗎?
-
重新思考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
持續照顧孩子的「心結」
-
【專欄】繭居族與日本文化
-
夫妻不睦的「心結」
-
【專欄】雙親攬責的功與過
-
家人缺乏溝通的「心結」
-
父母憂鬱的「心結」
-
父母失去自信的「心結」
-
【專欄】心靈腫瘤理論
-
-
Part 3 讓雙親恢復自信
-
給予孩子優質的愛與認同
-
啟動孩子的引擎
-
【專欄】雙親的認同會讓孩子產生自信
-
【專欄】拯救孩子的家庭力量
-
面對社會的信心來自於受傷經驗
-
如何安全地「體驗受傷」
-
【專欄】父母角色的轉換
-
拉開親子間的距離
-
【專欄】心的容量
-
成為有自信、有安全感的父母
-
找回父母的活力
-
親人能做些什麼?
-
不肯與父母親說話該怎麼辦?
-
來自手足的支持
-
讓手足為家中帶來新氣象
-
手足對於父母的支援
-
丈夫是繭居族(妻子的諮商)
-
【專欄】如何肯定地責備?
-
-
Part 4 善用繭居族支援系統
-
繭居族的諮商窗口
-
.精神醫療
-
.心理諮商
-
.公家的繭居族支援機關
-
.民間支援團體
-
〈對當事人的支援、對家人的支援〉
-
一、家庭訪問
-
二、容身之處活動
-
三、就學或就業支援
-
四、家庭諮商
-
五、給父母的相關講座與演講
-
六、父母聚會.父母團體
-
【專欄】綜合生理、心理、社會三種思考模式
-
繭居在家,是一種病嗎?
-
繭居族與發展障礙有關嗎?
-
我的孩子是否得了憂鬱症?
-
吃藥有效嗎?
-
心理諮商的流程為何?
-
專家真的懂繭居族嗎?
-
當繭居族拒絕諮商時
-
家庭諮商有效嗎?
-
【專欄】家人之間無法跨越的牆
-
只是守護著繭居族的孩子就可以了嗎?
-
父母只要接受與等待就夠了嗎?
-
害怕被拋棄的不安,會讓孩子心靈成長
-
當孩子說想自殺時
-
當繭居族高齡化
-
繭居族支援的目標
-
-
Part 5 活用父親的力量
-
建立與父親的關係
-
【專欄】青春期就是父親該出場的時候
-
想說出真心話
-
無法與繭居族深入交談
-
讓父親參與諮商
-
繭居族與父親的關係獲得改善的範例
-
【專欄】終於能面對家人的K先生
-
傳達父親的價值觀
-
調整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針
-
磨合雙親的想法
-
為孩子暴力所苦的父親
-
父親如何建立與孩子的信賴關係
-
肯定的力量讓孩子甦醒
-
請父親給予孩子希望
-
相信家庭的力量
-
- 後記
- 【附錄一】繭居與拒學相關之台灣公/民營單位資源
- 【附錄二】延伸閱讀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