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大般涅槃經精要,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75185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4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為什麼惡念多的人,也可以成佛!
如何從表面的惡,看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

佛教的普世價值與精神,無非是從入世的修行開創理想的人生。而這只有從佛性入手才是根本,大般涅槃經正是佛性論的根本經典。透過本經,可以從一切有情身上看見他們與自己的佛性,讓您在成佛的路上,照見自心、頓悟佛性、成就生命的圓滿與大自在。
《大般涅槃經》為您破解實修最難解的誤區:

1.入涅槃到底是什麼狀態?
2.佛陀將煩惱滅後,就不再生煩惱了嗎?
3.涅槃是無常的還是永恆的?
4.為什麼無論世間人說有我、無我,都是顛倒?
5.為何一切顛倒都是苦?顛倒是真實嗎?
6.佛陀的金剛智,能治療眾生所有的病苦及消除所有的眾罪嗎?
7.無常之因會生出常的現象嗎?
8.內在的神通與外在的神通有何不同?
9.菩薩修行大涅槃所得的神通,是什麼樣的?
10.為什麼說一闡提也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11.眾生的業報身千差萬別,怎麼會具有相同的一種佛性呢?
12.為何說佛性是恆常的,不在內也不在外?
13.顛倒就不是真實的,那什麼才是真實的?
14.要如何滅除不清淨的色,而獲得解脫而清淨的色?
15.是因煩惱才有身;還是因為有身,然後才有煩惱的呢?

《大般涅槃經》的核心即是「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佛性潛藏在自己的心中。學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這是人們不能成佛的重要原因。在本經的觀念中,可說只有不行善的人,沒有不具善心的人,這正是儒家常說的「人皆有惻隱之心」,行事殘暴惡劣的人,仍舊有慈悲的本質。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即是清淨心性。

這個本淨之心是沒有形體的純精神存在。佛陀要我們去認知「佛性」,就是針對我們這個內在的心性。「佛性」不是神我、靈魂、梵,而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存在於內心的覺悟能力。只要頓悟佛性,我們就能大自在地生活在塵世之中。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純陀品第二:
佛接受了純陀的最後供養,而拒絕了純陀請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請求。佛陀也說佛具常命、常力、常安樂、常無礙辯才等常住五果。說明平時供養和最後供養,同等果報與功德。

哀歎品第三:
大眾哀請住世,佛陀給以慰語,並告諸比丘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壽,世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長存。有為有生滅,有變化的事物,其體性本來就是無常遷變的。涅槃就是恆常,如來法身恆常,不能把有常看成無常。一旦有生,則不能永住,直到煩惱生死盡了之時,即得涅槃寂滅,而超越生滅變化無常之法,才是真正的安穩快樂。

長壽品第四:
佛陀為諸比丘們宣說無常、苦、空、無我,了知常、樂、我、淨,離四顛倒。更為迦葉菩薩說佛身長壽的菩薩因行,以平等心視諸眾生,如來常住不變易法,世出世間的差別,涅槃即法性義,佛法僧三歸依處等。

金剛身品第五:
佛為迦葉宣說如來法身常住、金剛不壞。

名字功德品第六:
佛宣說此《大般涅槃經》的名義和所具的功德。

四相品第七之上:
佛為迦葉說如來常住不變易義。又如來隨順世間神通變化,已於無量劫中成佛,更示現種種色相化眾。

四相品第七之下:
犯了重罪的人能不成佛道,是沒有道理的,一闡提如果盡滅的話,就不能再叫做一闡提了。

邪正品第九
佛為迦葉菩薩說明佛法非波旬所能破壞。佛陀流淚,一為憐憫魔王及其徒眾,必墮地獄,受無量苦。二為憐憫眾生愚癡,不辨正邪,斷送聞法機緣。

四諦品第十
佛為迦葉菩薩說明修習甚深四聖諦法。
  • 導讀
  • 本經
    • 第01卷 序品第一
    • 第02卷 純陀品第二 哀歎品第三
    • 第03卷 長壽品第四 金剛身品第五 名字功德品第六
    • 第04卷 四相品第七之上
    • 第05卷 四相品第七之下
    • 第06卷 四依品第八
    • 第07卷 邪正品第九 四諦品第十 四倒品第十一
    • 第08卷 如來性品第十二 文字品第十三 鳥喻品第十四
    • 第09卷 月喻品第十五 菩薩品第十六
    • 第10卷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 現病品第十八
    • 第11卷 聖行品第十九之上
    • 第12卷 聖行品第十九之中
    • 第13卷 聖行品第十九之下
    • 第14卷 梵行品第二十之一
    • 第15卷 梵行品第二十之二
    • 第16卷 梵行品第二十之三
    • 第17卷 梵行品第二十之四
    • 第18卷 梵行品第二十之五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 第19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一
    • 第20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二
    • 第21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三
    • 第22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四
    • 第23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五
    • 第24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六
    • 第25卷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
    • 第26卷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二
    • 第27卷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三
    • 第28卷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四
    • 第29卷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五
    • 第30卷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六
    • 第31卷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一
    • 第32卷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二
    • 第33卷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三
    • 第34卷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四
    • 第35卷 憍陳如品第二十五之上
    • 第36卷 憍陳如品第二十五之下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