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禪修教觀: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下)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4473281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6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禪修最怕盲修瞎練,或懶於學教,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

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本書是教理與實修並重的絕佳操作手冊,先建立正知見,再輔以禪修技巧。讓您輕輕鬆鬆將禪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圓滿修行的八大訣要
一、 如何從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
教導您從《大念處經》獲得心智開發的方法。
二、 如何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
教導您觀修「四無量心」,迅速進入四禪。
三、 如何修止觀雙運,入寂照不二的境界:
教導您真正的觀、真正的止,讓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
四、 如何修大乘念佛法門:
教導您四種念佛法門,讓您快速獲得成就。
五、 如何獲得空性的智慧:
教導您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獲得般若空性的方法。
六、 如何超脫心意識的痛苦與快樂:
教導您學佛不可逃避現實,了知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
性。
七、如何證入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
教導您從如來藏最高、最極致的思想中,體證獅子遊戲三
昧的解脫自在境界。
八、如何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
教導您用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像世尊一樣,可
以出入息念為甘露不死之法。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性應用在日用平常中,這才是修行。
詮釋這個世界的是心意識。使我們快樂或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唯識學談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不一不異,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學佛不可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不論煩惱或快樂,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或三無自性性。
如來藏是佛教中最高、最極致的思想。如來藏的修行法是回果向因,以如來藏為所依,了解一切皆是圓滿覺性的體相用。安住於如來藏,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以如來藏隨順一切因緣,如獅子遊戲三昧,解脫自在。
最後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法一理多,知見的不同,可以讓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觀呼吸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是故世尊以出入息念(觀呼吸)為甘露不死之法,妙哉斯言!
本書從舉辦禪修營、聽打、校正、編輯到出版,幾近十年,備極艱辛,發心護持的善知識,恕不列舉,蓋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以恆河沙數七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願眾生因此而究竟常樂!
  • 肆、般若中觀禪觀
    • 四、中觀修持法門
      • (一)《心經》修持法
      • (二)中道甚深觀修
    • 【般若中觀禪觀第九支香】
      • 一、修行道依因緣
      • 二、唯識學五種姓
      • 三、令眾生得安樂
    • 【般若中觀禪觀第十支香】
      • 一、中諦真如觀
      • 二、思惟本然如是觀
    • 【釋疑解惑】
  • 伍、唯識瑜伽觀
    • 一、與真理相應的圓滿人生
      • (一)唯識瑜伽觀 真理相應行
      • (二)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
      • (三)不說常無常、苦樂、有我無我
      • (四)離於左右中 超越二分法
      • (五)佛說中道觀 此根本正見
    • 【唯識瑜伽觀第一支香】
    • 【唯識瑜伽觀第二支香】
    • 二、非空非有中道了義教
      • (一)原始佛教的中道見
      • (二)大乘佛教的中道見
    • 【唯識瑜伽觀第三支香】
    • 三、唯識學非唯識
      • (一)唯識的涵義
      • (二)認識論到本體論到認識論
      • (三)諸法皆識變所詮釋
      • (四)不離最重要的因—種子
    • 【唯識瑜伽觀第四支香】
    • 四、五位百法與五種唯識學—人生宇宙真相的描述
      • (一)彰顯阿賴耶識最勝
      • (二)熏習轉變萬法現
      • (三)唯心無境義
      • (四)五思想徹知唯識整體
    • 【唯識瑜伽觀第五支香】
    • 【唯識瑜伽觀第六支香】
      • 一、熏習道理
      • 二、變異道理
    • 五、唯識三自性三無自性性與五重唯識觀
      • (一)唯識三自性三無自性性
      • (二)五重唯識觀
    • 【唯識瑜伽觀第七支香】
    • 【唯識瑜伽觀第八支香】
    • 【釋疑解惑】
  • 陸、如來藏禪修教觀
    • 一、如來藏義
      • (一)佛教思想的極致
      • (二)釋義
      • (三)最圓滿的佛法
      • (四)如來藏正見地
      • (五)以三義解如來藏
      • (六)如來藏本有無瑕
      • (七)先識根本二心
    • 【如來藏禪修教觀第一支香】
    • 【如來藏禪修教觀第二支香】
      • 一、如來藏修習
      • 二、一心三觀
      • 三、實際應用
    • 二、楞嚴修行法
      • (一)歇即菩提
      • (二)解六根結 入一真法界
    • 【如來藏禪修教觀第三支香】
      • 一、歇即菩提
      • 二、入一解六
      • (三)真妄同源
      • (四)二十五圓通法門
    • 【如來藏禪修教觀第四支香】
      • 一、都攝六根
      • 二、念佛三昧
    • 【如來藏禪修教觀第五支香】
      • 一、不生不滅
      • 二、無始無終
      • 三、無邊無際
    • 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修行法
      • (一)入涅槃門 內觀親證
      • (二)耳根最利 修習最便
      • (三)因地發心 果地圓覺
      • (四)現行熏種子 種子起現行
      • (五)破色蘊,超劫濁,解動靜結
      • (六)破受蘊,超見濁,解根結
      • (七)破想蘊,超煩惱濁,解覺結
      • (六)破行蘊,超眾生濁,解空結,證人空
      • (七)破識蘊,超命濁,解滅結,證法空
      • (八)自性現,證空空,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 【如來藏禪修教觀第六支香】
    • 四、圓覺修行法
      • (一)文殊菩薩章
      • (二)普賢菩薩章
      • (三)普眼菩薩章
      • (四)金剛藏菩薩章
      • (五)彌勒菩薩章
      • (六)清淨慧菩薩章
      • (七)威德菩薩章
      • (八)辯音菩薩章
      • (九)淨業菩薩章
      • (十)普覺菩薩章
      • (十一)圓覺菩薩章
      • (十二)妙真如心修習
    • 【如來藏禪修教觀第七支香】
      • 一、空觀
      • 二、假觀
      • 三、中觀
    • 【釋疑解惑】
  • 柒、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
    • 一、禪修的內涵
      • (一)解脫道修行法
      • (二)菩薩道修行法
      • (三)知見和發心
    • 二、正法修持
    • 三、四念處概說
      • (一)身念處修行
      • (二)受念處修行
      • (三)心念處修行
      • (四)法念處修行
    • 四、觀呼吸與解脫道
      • (一)身念處的四個階段
      • (二)正念入初禪
      • (三)離五蓋入初禪
      • (四)五種自在
      • (五)受念處的四個階段
      • (六)心念處的四個階段
      • (七)破五下三結入初果
      • (八)法念處的四個階段
    • 五、觀呼吸與大乘修行法
      • (一)中觀甚深見的般若門
      • (二)瑜伽廣大行的唯識門
      • (三)如來藏清淨的不二門
    • 【禪修觀呼吸一支香】
      • 一、觀察呼吸的狀態
      • 二、觀想氣脈
      • 三、覺觀呼吸
    • 【釋疑解惑】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