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94920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COVID-19是如何命名的?疾病名稱與汙名歧視有何關聯?
.疫情嚴峻,事態緊急,在瘟疫蔓延的恐懼下,如何維護公共權益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
.中國研究人員將全球首篇關於湖北新冠肺炎疫情的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刺胳針》(TheLancet)上,這就公衛倫理而言有何疑慮?
.WHO(世衛組織)在此次疫情中引發不小爭議,這是特殊現象嗎?譚德賽的作為有沒有別的觀察角度?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那一天,正是中國CDC成立十八週年的紀念日。為何這個仿效美國CDC制度、耗資不菲的防疫機構,沒有發揮預期功效?
.SARS期間搶購板藍根,COVID-19時換成雙黃連,這種中醫藥爭論的輪迴有無歷史脈絡可尋?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高峰期間,世界各地都出現「抗疫英雄」。塑造追捧「道德模範」是好是壞?
.「今天走親訪友,明年家中剩狗」,朗朗上口的標語口號有助政令宣導,卻也可能妨礙獨立思考,現代社會該不該繼續製造?
.「防疫大作戰」這類疾病的隱喻,為何需要戒之慎之?
.「旁觀他人之苦」是冷眼不作為?抑或也是一種行動?

十個關鍵詞,也是十個環繞COVID-19而起的大哉問:汙名、人權、公衛倫理、WHO、CDC、中醫藥、道德模範、標語、隱喻、旁觀他人之苦。
醫療人類學家劉紹華,在COVID-19疫情期間,從占據新聞版面的各式紛擾中,整理出一個理解框架,引導我們認識疫病控制與社會文化、國家治理、國際競合之間的關係。
作者認為,歷史不乏新瓶舊酒,充滿張力的新爭議,背後也常見舊有現象和歷史遺緒,想避免悲劇不斷重演,宜對過往透徹回顧。因此,針對每一個關鍵詞,她均致力梳理歷史脈絡,輔以豐富田野事例,呈現出事情的邏輯與矛盾、複雜與縱深,不給予非黑即白的簡化答案。
本書文字深入淺出,論述舉重若輕,值此急於表態的時代,這是一副特別為大眾讀者打造的思考工具。
  • 序言 疫情之下的研究思考與分析筆記
  • 第一章 汙名
  • 第二章 人權
  • 第三章 公衛倫理
  • 第四章 WHO(全球衛生)
  • 第五章 CDC(全球衛生)
  • 第六章 中醫藥
  • 第七章 道德模範
  • 第八章 標語
  • 第九章 隱喻
  • 第十章 旁觀他人之苦
  • 附錄一 說給疫情倖存者聽
  • 附錄二 後疫情時代的後見之明與具體研究(講稿)
  • 附錄三 我如何走上傳染病與社會的研究之路(講稿)
  • 附錄四 梁文道╳劉紹華:人類學家要如何關照這個世界?(訪談)
  • 附錄五 曾夢龍╳劉紹華:從麻風防疫史看公共衛生防疫中的個人權利問題(訪談)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