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80422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記九二一地震二十週年

給每一個曾經經歷地震的臺灣人
不恐懼的勇氣!

◎九二一地震改變了什麼?在臺灣歷史上造成什麼影響?
◎以板塊為尺度,透過地震帶分布、活動斷層分布圖重新認識臺灣
◎災後重建揭開社會不同層面的問題,也改變了這一代人,成為重要社會資產
◎九二一地震將全球地震學研究推往新的里程碑,推動臺灣科研與防災系統大躍進
◎在下一次地震災害來臨前,建立應有的家居建築與防災避難知識,提升整體防災能力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X春山合作出版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臺灣歷經了一百零二秒的劇烈搖晃,全臺十多個縣市共兩千多人喪生,逾十萬戶房屋倒塌,其中包括中部地區近二分之一的學校校舍。電力設備塌垮造成震後立即停電,多處山線鐵路中斷,公路災損更嚴重,尤以臺三線與中橫公路最劇,全臺災損總計超過三千五百億元。這場芮氏規模七點三的世紀地震,從震央南投集集擴延全島,史稱九二一地震。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板塊交界處,因為億萬年來未曾停歇的板塊碰撞與造山運動,臺灣才得以形成今日樣貌。然而,板塊運動引發地震,讓島嶼注定要面對這些災難。一九○六年時日屬嘉義廳打貓東頂堡梅仔坑莊(梅山)巨震造成一千多人遇難;一九三五年苗栗因獅潭斷層與屯子腳斷層引發新竹—臺中巨震,三千多人罹難,是二十世紀臺灣最嚴重的震災。二○一六年二月六日高雄美濃地震、二○一八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都因不同震因造成傷亡。大自然一方面帶來毀滅,另一方面卻也創造生命。因為造山,臺灣的生物與地質多樣性得以盡情展現。

本書以九二一地震為核心,構築出一部因山崩地裂所寫下的臺灣當代自然環境與社會史,更盤點全球與臺灣重要地震與海嘯事件如何牽引國際科學合作與社會重構,多視角重新理解地震。

九二一地震為何造成如此巨大的災害?活動斷層是板塊構造作用下的必然產物,九二一地震即是車籠埔斷層劇烈錯動、猛烈釋放能量所致。九二一之後,臺灣全面關注活動斷層研究,二○一二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了臺灣三十三條活動斷層,透過活動斷層分布、地震帶分布,希望解開斷層構造與再現週期之謎,讓人們對斷層有更多的理解並卸除未知的恐懼。

此外,九二一地震讓人們看到地震導致的複合型災害,除了山崩地滑、建物橋梁毀損,更引發重視的是土壤液化。全國土壤鑽探資料庫,以及全國液化潛能圖建置完成,土壤液化與地質成因的研究延續到二○一六年二月六日高雄美濃地震、二○一八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不斷有新的進展。

全世界地震研究也因九二一地震而有重大突破。一九九九年以前,規模大於七級、距斷層二十公里以內的近斷層強地動資料,全世界只有八筆,九二一地震後,貢獻了六十多筆,這項紀錄至今尚未被超越。此外,臺灣將九二一地震研究資料公開分享全球,促成許多國際重量級學者來臺交流,全球以車籠埔斷層為主題的研究有六、七百篇,更培養出臺灣如今中生代的一批重要學者,讓臺灣地震科學大步躍進。

九二一後,臺灣從地震觀測躍進到「地震即時速報」,計算單位由「分鐘」縮短成「秒」,領先全球,並將此系統回饋國際社會。透過九二一後的「深井鑽探」,科學家從地底一千一百一十一公尺處取得斷層帶的新鮮岩心,藉此瞭解斷層錯動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化學、物理變化,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而利用地裂進行的「槽溝研究」,更足以對中部地質與斷層的再現週期有深刻理解。

回返現場。九二一重建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社會工程,揭開不同層面的問題,本書從山區、市區到原鄉,帶出不同的重建面向,包括重災區南投埔里、雲林草嶺村、大安溪沿岸原住民泰雅部落、臺中集合式住宅太子吉第等。當時,許多宗教與社會組織在重建工作中擔任要角,本書特別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從二十年歷程回看九二一經驗是如何讓教會青年與年輕社工陪同災民一起摸索、操練能力,從此改變了這一代人,改變了他們未來要走的路,不論是社工或是災民,都成為臺灣非常珍貴的資產。

九二一地震不僅將全球地震學研究推往新的里程碑,更促使臺灣在社會重構、災害防治上進步,例如:地震參數本土化研究的防災應用、耐震設計標準法規化、建立常備緊急應變系統,以及建立大規模地震情境模擬機制等。當防災可以直接進入日常生活,面對注定再來的地震,我們將有更多的瞭解與準備,不再恐懼。

吳逸民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馬國鳳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曹恕中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
陳文山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陳亮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
費立沅中央地質調查所前環境與工程地質組組長
黃世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楊耿明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鄭明典中央氣象局副局長
————共同推薦
  • 序文 大地震撼的挑戰與面對
  • CHAPTER 01 深時間
  • CHAPTER 02 眾石覺醒︰從太平洋火環到臺灣活動斷層
    • 1 火環帶上的地質多樣性之島
    • 2 改變地震研究史的關鍵事件
    • 3 繪一張新的臺灣地圖
  • CHAPTER 03 鼓動與爆發︰地震帶來的災害與啟示
    • 1 動盪之島:九二一地震引發的山崩地裂
    • 2 震出地質敏感帶:〇二〇六高雄美濃地震、〇二〇六花蓮地震
    • 3 海嘯:南亞海嘯與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
  • CHAPTER 04 與震共舞的日常
    • 1 地震時,建築為什麼會殺人?
    • 2 校舍耐震補強
    • 3 臺灣第一高樓如何抗震?
    • 〔專題〕地震危害度分析:融入耐震設計,應用於未來防災
  • CHAPTER 05 科研最前線
    • 1 最先進的預警系統:地震速報研究者吳逸民
    • 2 從古地震解析大地裂痕:槽溝研究者陳文山
    • 3 斷層錯動機制解密:深鑽計畫與井下地震儀
    • 4 監測海底地震:中央氣象局「媽祖計畫」(MACHO)
  • CHAPTER 06 那些人、那些事︰九二一重建故事
    • 1 大學在地方:南投埔里
    • 2 大家一起的部落廚房:沿著大安溪播種
    • 3 在地質中毀滅又重生:雲林草嶺
    • 4 蓋自己的家:霧峰太子吉第
    • 5 改變一群人的未來:龐大的九二一社區重建關懷體系
    • 〔專訪〕 如何運用全國賑災捐款?—訪前九二一震災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
  • CHAPTER 07 當九二一再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 1 災害可以管理嗎?臺灣災害管理體系演進
    • 2 情境防災推動關鍵:地震災損評估技術細緻化
    • 3 大規模地震模擬讓防災動起來
    • 4 不能全靠政府:防災社區的重要
  • 附錄 地震常備防災守則
  • 誌謝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