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该手册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神经科学实验方法学,主要介绍电刺激方法、电记录方法、神经化学方法、化学神经解剖学方法、神经形态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神经行为学实验方法、脑成像方法和光遗传学方法的理论原理;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上述神经科学实验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各种方法的结果示教;第三部分为附录,其中将汇集与神经科学研究有关的常用液体配方、常用数据等常用的参考资料和基本知识。
-
一、神经生理学实验
-
(一) 复合动作电位记录
-
(二) 体感诱发电位记录(大脑皮质)
-
(三) 在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细胞内记录(脊神经节)
-
(四) 细胞外记录—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电活动
-
(五) 全细胞记录—缺氧预适应脑提取液对ATP敏感性钾电流的作用
-
(六) 光遗传学实验—利用光遗传学技术调控小鼠大脑皮层桶状区S1BF 神经元的兴奋变化
-
(七) fMRI实验—前爪刺激引起大鼠大脑皮层血氧水平依赖的改变
-
-
二、神经化学实验
-
(一) 微透析法—脑内腺苷的测定
-
(二) 突触体—缺氧对大脑皮质突触体乳酸脱氢酶透出率的影响
-
-
三、神经组织免疫细胞化学实验
-
(一)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面口部注射甲醛溶液后大鼠延髓背角内的FOS样阳性神经元观察
-
(二) 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染色法—大鼠中缝核簇内5-羟色胺样阳性神经元表达FOS蛋白
-
(三)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染色法—大鼠三叉神经节内阿片μ受体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共存的阳性神经元
-
(四)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大鼠三叉神经节内钙结合素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
(五) 包埋前免疫电镜双标记法—大鼠延髓背角内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与P物质能纤维终末的0突触联系
-
(六) 包埋前与包埋后免疫电镜双标记法—大鼠孤束核内γ-氨基丁酸能纤维终末与P物质受体样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
-
四、神经形态学实验
-
(一)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大鼠脊髓灰质向孤束核的投射
-
(二) 荧光金逆行追踪—延髓背角内P物质受体样阳性神经元向丘脑胶状质核投射
-
(三) 植物凝集素(PHA-L)顺行示踪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向三叉神经运动核的投射
-
(四) 生物素葡聚糖胺顺行示踪法—延髓背角浅层向臂旁外侧核及丘脑腹后内侧核的投射
-
-
五、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
-
(一) 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制备(三叉神经节)
-
(二) PCR检测mRNA的含量(5-HT3受体)
-
(三) 重组质粒DNA(pGEM-ChAT)的制备及限制性酶切分析
-
(四)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五) Western印迹法检测乙酰胆碱转移酶
-
-
六、神经行为学实验
-
(一) 甲醛溶液致炎大鼠疼痛行为的观察
-
(二) 大鼠脊髓横断及半横断模型的复制
-
(三)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四) 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的自发活动和焦虑水平检测
-
(五) 急性缺氧预适应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