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84970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55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風光一時的臺語片,為何淪為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本書將告訴你,關於本土文化的粗俗印象是怎樣煉成的。
重寫臺語電影史,就是重建臺灣戰後文化史!


***

伍佰 + 林強 + 吳叡人 +蔡揚名 + 聞天祥 + 迷走
張亦絢 + 簡莉穎 + 柯裕棻 + 白虹 + 謝盈萱
共同讚聲

***

國寶級電影手繪海報大師陳子福親筆題寫書名
X
橫跨日治到戰後,百幅以上珍貴配圖
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歷覽臺語電影工作現場

從前從前,歌仔戲班躍上大銀幕,拉開了臺語片黃金時代的序幕。年輕導演、攝影師機會無窮,有實力就能竄出頭;少男少女大發明星夢,爭搶報考演員訓練班;當紅小生玉女收信收到手軟,得僱專人幫忙回信;第一座「金馬獎」國語片通通沒份,專門只頒給臺語影人。高峰時期,北投就是臺灣的好萊塢,平均一週有三部臺語片問世,是今日國片事業望塵莫及的榮景。

但是,臺語電影和影人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段美好如童話的時光,始於五〇年代中期,在七〇年代迅速衰敗且難以復甦。是誰,踩碎了這個夢?《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長年追索,亟欲解答這道臺灣電影史的關鍵謎題。

我們都知道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卻不知道六〇年代有過一部同名臺語片;我們都知道「白蘭」洗衣精,卻不知道白蘭真有其人,是臺語片一線女明星。我們也都知道金馬獎影帝柯俊雄,卻不知道他的演技是從臺語片磨練而來。為引領對臺語片無知的讀者無痛回返阿公阿嬤的少年時代,作者大量地說故事,講臺語片工作現場,也講百年來臺灣影劇工作者的夢想、堅持與失落。

議論夾藏在敘事中。藉由影響電影生產甚鉅的材料──底片,以及彩色電影技術門檻,重新檢視關於臺語片衰亡的兩大主流論述:譴責受害者(臺語片粗製濫造)和政治決定論(一味歸咎「國語運動」)。本書避免給予簡化的答案,力圖呈現臺語影壇共同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乃至東亞政經局勢變化造成的牽動,甚或臺灣個案在全球電影史的獨特之處。

《毋甘願的電影史》是一次精采翻案。臺灣戰後本土文化的歷史面貌,不再只是白色恐怖下的肅殺無聲,而七〇年代是否真能算是「回歸鄉土」,也得打上問號。臺語片「毋甘願」的委屈,將在本書沉冤得雪,臺語影壇的光輝歲月,也在其中完美留存。


本書特色
審閱
王君琦(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李泳泉(前電影資料館時期「臺語片小組」主持人、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序
王君琦(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第一代「臺語片小組」成員)
  • 彩頁:國寶級電影海報繪師陳子福作品選輯
  • 王君琦推薦序
  • 黃秀如推薦序
  • 序言
  • 【第一部】
    • 第一章 臺語片出頭天
      • 何基明與陳澄三的相會
      • 橫空出世的邵羅輝
      • 廈門來的都馬班與廈語片
      • 《六才子西廂記》的電影實驗
      •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籌拍
      • 《薛平貴與王寶釧》開鏡了
      • 在《薛平貴與王寶釧》之後
      • 鐘聲劇團與《雨夜花》
    • 第二章 遲來的發聲練習
      • 小小何基明的電影驚奇
      • 摩登少年的電影夢
      • 跳舞時代的娛樂業
      • 發聲失敗的臺灣人
      • 消失的銀幕女王詹碧玉
      • 第一部福佬話電影之謎
      • 皇民化下的發聲練習
      • 皇民化下的電影宣傳
      • 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
      • 戰爭陰影下的攝影師
      • 電影史視角的終戰那一天
      • 公營片廠的臺語片初體驗
    • 第三章 臺語片的第一波高峰
      • 無心插柳的意外高峰
      • 何基明與「臺商回流」
      • 何基明與《青山碧血》
      • 臺妹們的大學姐:紅遍香江小艷秋
      • 學做電影人:全島男女的明星夢
      • 女性出頭天的臺語影壇
      • 學做電影人:當導演的第一步
      • 不會說臺語的外省導演
      • 學做電影人:攝影師的試金石
      • 左手打右手:電影檢查與教育部影輔會
      • 第一屆臺語片影展
    • 第四章 臺灣文藝復興的理想與幻滅
      • 少年林摶秋的戲劇夢
      • 厚生演劇的「文化仙」
      • 天猶未光:二二八前夕的臺語戲劇
      • 戲劇史視角的重構二二八
      • 麥子不死:從文化劇到臺語片
      • 玉峯影業與湖山製片廠
      • 壯志未酬的玉峯影業
      • 理想幻滅的臺語電影夢
  • 【第二部】
    • 第五章 臺語片的復甦之路
      • 歌仔戲電影的彩色實驗
      • 在低潮中前行的歌仔戲電影
      • 求新求變迎戰不景氣
      • 被迫外流的臺語影人
      • 電影萬萬稅的沉重負擔
      • 底片解禁後的製片能量
      • 重新復甦的臺語影壇
      • 臺語電影的彩色之路
      • 一度想跟風的公營片廠
      • 美都蔡秋林的彩色之路
    • 第六章 臺語片勁敵來襲
      • 《梁祝》的發行爭奪戰
      • 《梁祝》的排片期程戰
      • 《梁祝》的捉對宣傳戰
      • 《梁祝》捲動的文化效應
      • 彩色國語片在臺起飛
      • 健康寫實與亞洲影展
    • 第七章 臺灣有個好萊塢
      • 寧為小國之王
      • 臺灣有個好萊塢
      • 臺語片的混血與轉化
      • 跨越類型的臺語片作者論
      • 臺語片的地位之爭
      • 臺語片的十年光榮
      • 經典輩出也備受冷落
      • 憤怒青年的無奈
  • 【第三部】
    • 第八章 臺語片的彩色天花板
      • 界線模糊的電影人
      • 教育部文化局的成立
      • 壁壘分明的輔導政策
      • 國語電影的夢工廠
      • 「被消失」的福佬文化圈
      • 與日本合作的臺語影人
      • 國語電影的發展代價
    • 第九章 臺語片的轉進
      • 不景氣中的典型紅牌
      • 異色電影的殘存迷思
      • 無米之炊:臺語片的底片斷源
      • 打進香港的臺語片導演
      • 戰場轉移:從大銀幕到小螢幕
      • 臺語電視劇的發展瓶頸
      • 臺語電影的未完待續
      • 語言解嚴後的重新復甦
  • 結論
    • 重訪臺語片的興衰起落
    • 臺語電影史的理論意涵
  • 謝辭
  • 注釋
  • 書目
  • 彩頁:彩色臺語片的未竟之路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