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只有不斷飽受內心煎熬的人,才會得到精神疾病。」──卡倫‧荷妮
結合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理論,
學會面對內心衝突、找回安定的內在、成為自己的主人
焦慮與衝突世代療心之作,理解內心衝突、尋回安全感與幸福感
★新佛洛伊德學派經典著作
★20世紀最偉大女性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先驅,探討內心不平衡的衝突與現代人精神疾病的關聯
★經典人格心理學,看見最真實的內在自我
生命中,永遠不會缺乏內心的衝突:特立獨行或隨波逐流、獨自生活或融入群體、羨慕成功或無視於它、嚴厲教養或放任孩子成長、聽從父母的話語還是追尋自我…
結合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理論,
學會面對內心衝突、找回安定的內在、成為自己的主人
焦慮與衝突世代療心之作,理解內心衝突、尋回安全感與幸福感
★新佛洛伊德學派經典著作
★20世紀最偉大女性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先驅,探討內心不平衡的衝突與現代人精神疾病的關聯
★經典人格心理學,看見最真實的內在自我
生命中,永遠不會缺乏內心的衝突:特立獨行或隨波逐流、獨自生活或融入群體、羨慕成功或無視於它、嚴厲教養或放任孩子成長、聽從父母的話語還是追尋自我…
- 編者序.從精神分析與心理分析,解開內在衝突的療心之書
- 前 言.從心理學理論,撫平我們內心的衝突
- 導 讀.人格混亂和缺失,正是精神疾病的成因
-
第1部/認識病態衝突以及患者如何試圖解決
-
第1章.激烈的病態衝突
-
衝突是人類的特權,也是無法避免的負擔
-
看清衝突的先決條件:健全價值觀
-
病態衝突的特點:無意識性、強迫性、不相容性
-
正常衝突與病態衝突的區別:兩種衝突的距離與意識程度
-
-
第2章.基本衝突
-
證明衝突存在的兩大標誌:精神疾病症狀、相互矛盾
-
了解相互矛盾,才能進一步探索衝突本質
-
佛洛伊德如何看待內心衝突與精神疾病的關聯
-
榮格如何看待內心衝突與精神疾病的關聯
-
荷妮如何看待內心衝突與精神疾病的關聯
-
面對衝突,孩子可能採取的3大態度
-
面對衝突的三種人格傾向如何影響外在行為
-
不相容的三種人格傾向,造就精神病患者龐大的內心衝突
-
-
第3章.親近他人的順從型人格
-
順從型人格:不斷追求他人的喜愛與認同
-
理解精神病患者如何壓抑相反趨勢,加強其主要傾向
-
患者壓抑攻擊性衝動,用以維持自己的人格完整
-
依次面對衝突的各種面向,才能克制順從傾向
-
愛情與性慾對順從型人格的作用
-
患者嘗試消除衝突的特點:在不改變衝突的情況下消除其不良影響
-
-
第4章.抗拒他人的對抗型人格
-
對抗型人格:世界是一個競技場
-
對抗型不只排斥支持與友善,同樣排斥虛偽、服從與姑息
-
為什麼對抗型人格如此排斥感情?
-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服從與攻擊傾向,關鍵在於是否過度接近病態
-
-
第5章.疏遠他人與自我的疏遠型人格
-
疏遠型人格:遠離他人和自我
-
疏遠型人格的所有特徵,都是為了獲取「絕對的自由」
-
比起其他精神疾病傾向,病態疏遠與優越感的內在連結更加強烈
-
「與他人保持距離」讓疏遠型人格產生獨一無二的優越感
-
疏遠型人格的情感生活:壓抑所有情感,甚至不承認情感存在
-
只要有機會威脅到自由,疏遠型人格便會退避
-
精神分析對疏遠型人格的涵義與影響
-
疏遠型人格在受到攻擊之後,會拚命保衛自己的自由
-
每一種精神疾病傾向,對患者都有主觀上的價值
-
所有精神疾病傾向,都是為了讓患者獲得安全感
-
疏遠傾向是患者面臨內在衝突的保護手段之一
-
疏遠型人格抗拒精神分析,是害怕正視衝突與暴露自己的人際關係
-
-
第6章.理想化形象對精神疾病的作用與意義
-
理想化形象,讓患者獲得自信的脆弱假象
-
被過度誇大、遠離現實的理想化形象
-
理想化形象對精神病患者的5大作用
-
理想化形象是患者避免分裂的救命良藥
-
理想化形象如何影響患者實現真正的理想
-
理想化形象,會加深患者的疏遠傾向
-
用以應對衝突的理想化形象,卻會讓患者面臨更多新的衝突
-
意識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真正擺脫內在衝突
-
-
第7章.用來逃離自我的外化作用
-
外化作用:將內在變化都視為是外在因素所造成
-
外化作用如何緩解自我與理想化形象之間的分歧
-
外化自我輕視:自認為他人輕視自己,或是輕視他人
-
外化自我憤怒:無力達到理想化形象的頹喪與失望
-
外化內在壓迫,取決於理想化形象的深入程度
-
外化內在壓迫對患者的積極意義
-
患者透過簡單的投射,達到外化作用
-
過度強調童年經歷與精神疾病關係,是相當顯著的外化作用
-
外化作用,讓患者用外在衝突取代內在衝突
-
-
第8章.患者創造的和諧假象,以及其輔助手段
-
盲點與區隔化:因應內在衝突,避免分裂的手段
-
合理化:以推理的方式自我欺騙
-
過度自我控制:不容許自己受到任何事物影響
-
專斷的公正:屏除猶豫對自我造成的傷害
-
逃避:防止他人探究自己的內心
-
憤世嫉俗:否認和輕蔑道德標準,以避免意識到衝突
-
-
-
第2部/無法解決衝突的後果
-
第9章.畏懼
-
內在衝突與防禦結構的惡性循環
-
患者的防禦結構不斷滋生新的恐懼,只為患者帶來鋼索上的平衡
-
被揭露的恐懼,讓患者面臨何種打擊
-
病態恐懼的結合體:恐懼自己身上的任何改變
-
-
第10章.人格衰竭
-
相互衝突的渴望與傾向,不斷的揮霍患者的精力
-
未解決的衝突所導致的3種紊亂症狀
-
未解決的衝突,會分裂患者的價值觀與道德準則
-
精神病患者的無意識虛假表現
-
精神病患者的無意識傲慢
-
精神病患者無法採取堅定立場以及其不可靠的表現
-
為什麼精神病患者難以「對自己負責」?
-
矛盾的內在衝突,讓患者無法堅持自認為正確的東西
-
精神病患者避免承認問題的主要手段
-
精神分析,永遠無法屏除患者的道德問題
-
-
第11章.絕望
-
從患者的症狀,覺察他們的內心絕望
-
無法成為自我,是一切絕望的根源
-
未解決的衝突,所導致的最壞結果就是絕望
-
真正阻礙患者的,其實是「不願嘗試改變」與「自認為無法改變」
-
識別與解決患者絕望,讓患者重獲改變的動力
-
-
第12章.施虐傾向
-
佛洛伊德與荷妮對施虐傾向的不同理解
-
施虐傾向5大常見特徵
-
患者藉由施虐他人,緩解自己的嫉妒與痛苦
-
酸葡萄策略,同樣也是患者為了緩解嫉妒與痛苦的手段
-
無法滿足理想化形象的絕望,加深了患者的施虐傾向
-
為了不受自卑傷害而產生的自大心態,讓施虐者更加理直氣壯
-
透過施虐,患者從中獲得了生存的積極意義
-
焦慮和自卑,是壓抑施虐傾向的兩大主要因素
-
過度壓抑施虐衝動,反而會導致患者過度自卑
-
過度壓抑情感方面的施虐衝動,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
患者將自己放在受虐者的角色,無意識的滿足施虐衝動
-
施虐者的行為,只是為了隱藏承受巨大痛苦的自己
-
-
- 結 論.如何解決精神疾病衝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